您是第 10655652 位 欢迎访问 中乔新舟官网 ! 全国免费电话:400-038-9959 我的购物车(0) 注 册 / 登 录
扫码关注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知识库knowledge数量:49
细胞高能高产,请避开污染!

[1]空气污染  它是扩散微生物的主要途径。由于空气流动性大,工作应特别注意。空气是不断流动的;虽用消毒措施也难以排出空气中所有微生物,但每立方米内含菌数不应超过 1--5 个。

[2] 器材污染  培养器皿和容器洗刷不净残留污物、培养用液灭菌不干净等,都可引入有害物。

[3] 操作污染  实验操作马虎、动作不准确、消毒观念不强,使用的吸管、刀、剪沾染微生物等;或封瓶口时不严,都可发生污染。同时培养两种以上细胞,操作不慎,使用同一吸管或培养用液,可能导致细胞交叉污染。

[4] 血清污染  血清也是污染细胞的来源,有的市售血清制备水平低、检测不严,常已被支原体和病毒污染,市场上血清的内毒素一般 ≤5(EU/ml)建议产品(中乔新舟,货号:ZQ500-A)。

中乔新舟 生物科技 细胞培养方法 原代细胞和细胞系的差别 生物技术 细胞污染 检测细胞的标记物

[5] 组织污染  初代培养组织常有污染;有的是在手术中污染,有的本身可能是被污染的组织(如已经发生溃烂的肿瘤组织);手术用碘酒消毒后,擦拭不净可能混入碘污染。

 [6] 真菌污染 在微生物污染中,以真菌污染多,常见的有:烟曲霉(AspergillusFumigat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毛霉菌(Mucor);孢子霉(Oospora);白念珠菌(Candida);酵母菌(Yeast)。真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污染后均不难发现,大多呈白色或浅黄色小点漂浮于培养液表面,肉眼可见;有的散在生长,镜下观察呈丝状、管状或树枝状菌丝,纵横交错穿行于细胞之间。念珠菌和酵母菌呈卵圆形态,散在于细胞周边和细胞之间生长。

      预防霉菌污染,可在培养基里加 3u/ml 的两性霉素或制霉菌素或放线菌素 D 或双抗;但细胞一旦霉菌污染,建议舍弃该细胞,将环境消毒。无菌室经甲醛熏蒸消毒后,可用同等量的氨水喷洒中和,约几小时即可进入操作。

[7] 细菌污染 较常见的污染细菌有大肠杆菌、假单孢菌,白色葡萄菌等。细菌污染后大多能改变培养液 pH 使培养液变混浊,也有的对培养液无肉眼可见影响,只在镜下观察发现菌体时才能感知污染。细菌增殖迅速,能消耗营养液和产生毒素抑制细胞生长,毒性大的细菌很快导致细胞崩解死亡。加用抗生素的培养用液一般可预防和排除个别少量细菌的污染。一旦发生细菌污染很易发现,多数情况下培养液短期内颜色变黄,出现明显污浊现象。

[8] 支原体污染 支原体是细胞培养中常见、不易被察觉和干扰实验结果的一种污染。

       不同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有很大差别。所有支原体都需要固醇,部分需要精氨酸,有的需氧、葡萄糖,有的有 DNA 酶活性、溶血作用和凝集作用;有的缺乏或全无某一特性,因此支原体对培养细胞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支原体适于偏碱条件下生存(pH7.6--8.0),对酸耐受性差,对热比较敏感;对青霉素普遍有抗药性;青霉素作用主要压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支原体无细胞壁,故不受影响。细胞受支原体污染后,个别严重情况下,加之细胞敏感,可使细胞增殖缓慢、部分细胞变圆、从瓶壁脱落。但多数细胞受污染后,无明显变化,或有微细变化却由于传代和换液而被缓解。在观察不够细心和缺乏经验时,外观上往往给人以“正常”的感觉,实则污染细胞会受到多方面潜在的影响。也通过支原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证实为支原体污染的细胞(中乔新舟,货号:ZQ505) 进一步通过支原体清除试剂盒清除即可(中乔新舟 货号:ZQ506

[9] 细胞交叉污染 细胞培养中,细胞间交叉污染并不罕见,多是由于在培养操作过程中各种细胞同时进行,混杂使用所用器具或液体所致,这种污染能使细胞的生长特性、形态特征等发生变化,有些变化较轻微、不易察觉,有些则可能由于污染的细胞具有生长优势压过原来细胞而导致细胞的生长压制,然后死亡。常用观察细胞形态、分析生长特性和核型、检测细胞的标记物等方法检测交叉污染的细胞。


公司简介 / Company profile
上海中乔新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Shanghai Zhong Qiao Xin Zhou Biotechnology Co.,Ltd.
           上海中乔新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www.zqx...
联系我们 / Contact
电 话:021-56760357;021-56760351
邮 箱:sales@zqxzbio.com
邮 编:200439
地 址:上海市宝山区长江南路180号
Copyright © 2014 ZQXZBIO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038号

技术支持:攸攸网络 沪ICP备14008091号